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夢之花嫁》 難得糊塗 活在夢中 (含劇透)

夢之花嫁 難得糊塗 活在夢中 (含劇透)

岩井俊二睽違多年終於再次帶來新電影作品這次亦沒有令他的擁躉失望而回,筆者更可以大膽一點說是等待多年是值得的,更可貴的是長達3小時的導演版故事完整,鮮有多餘的沙石,令人不敢讚嘆電影劇本之精妙及導演功力。

夢之花嫁為題看似代表充滿少女情懷的夢幻婚禮,岩井卻在電影的開初部份便狠狠地打碎夢幻,當頭棒喝式地告訴觀眾這不是一個如他前作《四月物語》般的清新純愛故事。

疏離都市
電影開首已經打下了都市疏離,人心寂寞的基調。主角七海(黑木華飾)是人來人往的東京鬧市中的一顆空虛的心,渴望得到愛,卻不信任愛。女主角在繁華的都市以社交app Planet聯絡等待那一個素未謀面的男子(有趣的是從岩井俊二的成名作《情書》番一番已經是20年,人溝通的方法已經由書信轉為app),糊里糊塗地竟也和這位男子相識、談戀愛、結婚,如此平凡中帶點幸福的過程,似乎是女主角一直渴望的生活,然而她卻從不信任這種模式的戀愛,認為自己是「在網上購物般地隨手買了一個丈夫回來,大概自己的丈夫也是有相同感受吧」,
如此對雙方關係的不信任,亦間接導致了往後自己懷疑丈夫有外遇以致被「拆散專家」弄得離婚收場的局面。

活在多重身份
七海不如意的婚姻帶出了串連整套電影的角色:安室(綾野剛飾),安室本是七海在Planet app上的網友,及致七海因結婚時賓客不足才出現提出「赴宴專家」的服務,如此的構想是超現實的,然而這類服務卻很可能在現實經已存在。安室帶給觀眾的第一個衝擊是:原來很多事都可以是假的!身份:可以是假的,安室在自我介紹時便已經坦白說明自己有多重身份,甚至是我們每人都有幾重身份。是的,我們在生活中,可以是別人的兒子,同時是一位爸爸,可以是被欺壓的下屬,同時是擺起姿態的「老屎忽」。在每一件事上套上不同身份,結果可能是虛偽地失去了自己。正如後來戲中七海自己擔當「赴宴專家」時認識的假的一家五口,原來每人都更享受於這種假的身份當中,反而忽略了自己真實身份的關係及家庭。

錢能解決任何問題?
安室帶給觀眾的另一個衝擊是:錢原來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安室這個角色是人性狡詐的極端,他只為賺錢而活,為了錢他販賣關係、販賣人的信任,對他來說只要有錢就可以幫人做任何事,到後來讓七海陷入陪死的騙局中也只是當作一宗生意。真白(Cocco飾)在臨終前的一番話,便是對這個資本主義社會的控訴,「售貨員為自己為貨物放入袋中已經是很幸福的事,然而我已經將幸福用盡了」,當一切也是用錢購買、解決,,便是幸福用盡之時,我們也只能像真白一樣大灑金錢購買所謂的「幸福」。

糊塗夢中
戲中另一要角真白,是讓七海再次尋回及信任愛的原因。正當七海渾渾噩噩不知人生去向之時,卻突然得到一個在山中大屋當女僕的高薪工作,在屋中跟她一起的竟也是她一見如故的好姊妹真白,兩女在大屋中過著幸福生活,泛如夢幻。大屋的佈局及位處於荒野無人的地帶更顯得她們彷似在仙境之中。 兩女之間更於朝夕相對中產生了一種超友誼的情愛,真白帶著七海再次穿起婚紗,交換了一隻無形的戒指,這一次的「花嫁」,少了虛假的賓客及排場,少了對伴侶不信任的不安,讓七海再次相信愛,願意與一個人一起死去。

諷刺的是,七海並不知道這個令她恢復振作的卻是另一個騙局,但也許是她的直率單純,最終令她逃過了作為陪死的祭品,成就了在她心中一段永遠的美好回憶,緊緊鎖在那一隻無形的戒指之上。


難得糊塗,不知/不願醒的七海經歷了一場美夢,重新建構了新的生活。也許凡事不要看得如此通透,才能在險惡的社會中尋找幸福,才能將豺狼般的安室視作好友。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衝鋒車》-香港人都是英雄

《衝鋒車》-香港人都是英雄

僅聽名字《衝鋒車》,便會以為是一貫的港產警匪電影。然而,伴隨著後雨傘運動社會的不穩狀況與撕裂的警民關係,《衝鋒車》卻是一套反映和關懷社會、時代的反警匪片作品,筆者認為是近年的港產片佳作(其實該片為中港合拍片,但除了部份內地演員外,竟讓人絲毫嗅不到合拍片的味道),也再一次深刻的展示出港產片應該走的方向。

甫從電影未上映前,看見預告「小巴變警車」的大橋已經萬分期待。仗著復活節長假期便急不及待的跑到戲院觀賞。不出所料,荒誕的黑色幽默,果然令人看得痛快,笑得舒暢。始料不及的是,電影抵死啜核之餘,竟也有一種關懷社會,反映時代的胸襟。相信令不少像我這種本著「睇下你有幾戇尻」入場的觀眾,懷著「原來套嘢都幾型」的心態走出戲院。

先從表面情節看,電影的黑色喜劇基調營造出色,由開始奇幻的小巴改警車劫「屍」大計竟然與另一班悍匪「撞橋」(港式警匪片也不是經常「撞橋」嗎?),到對白中的港式幽默,為全片發放出一種地道的搞笑氣氛。不得不提的是古巨基角色的一種演繹,令全片的抵死諷刺推至頂點。看到不少評論都批評古巨基演技拙劣、一味硬chok,筆者卻認為他這種chok是必須的。戲中他飾演一個港式警匪片典型的神探角色,有過人的觀察及推理能力,加上導演兼編劇劉浩良刻意戲謔王家衛的充滿數字「懶浪漫」的對白,以致每次古巨基「chok住」獨白的時候均令人捧腹。加上如自《無間道》以後「返炒又返炒」的臥底警察情節、譚耀文飾演的「阿杜」(英文名為Johnny,暗指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峯),均是對港式警匪片的一種戲謔,也是一種致敬。

更深入的看電影的內在語言,卻是更叫人驚嘆這是一套非常合時宜的佳作。電影帶出的大主題:「何謂英雄?」,相信不少人都不難看出,亦都明白當中的中心思想是無論你外表、身份如何,最重要的是內心。如此的中心思想看似老掉牙,卻是這齣荒誕之極的電影,給當下荒謬社會的一下漂亮抽擊,身處後雨傘運動時期,覺醒的香港人都會對戲中的隱喻和象徵會心微笑。由開場提到的香港蟑螂為患引致幾十萬人上街遊行,暗指「香港蝗禍」,到吳鎮宇飾演的「發哥」身為賊的一顆正義之心,仗義保護的「營地」,又有沒有令你想起曾經在金鐘、旺角、銅鑼灣曾經建起的一個個「營地」?戲末四位俠盜的「自首」又有沒有令你想起甚麼呢?當然,最大快人心的是戲中對執法者警察的諷刺,劇中對白「咪以為著起套制服你就係差佬!」,以及由「發哥」一幫賊人在代替警察「執法」時的一句:「我哋係警察,我哋唔會濫用私刑」,聲聲入耳,相信看得明白的觀眾除了覺得過癮之外,卻也感嘆荒謬的劇情原來在現實中的香港早已上演。

那麼脫去外衣,除掉身份,你又是誰呢?不少人因為權力地位,利慾薰心,早已忘掉本我,為權力追逐。正如古巨基的角色在遇到四個俠盜之前,因沒有了警察的制服而迷失,結果他從四個賊中看到的正義之心,令他拾回初衷,了解到「超人條底褲著喺外面同裡面,佢都係超人」,原來有些事,根本不在乎外表、身份、地位,只要懷著同一顆心,人人都可以是英雄。

當初一直只聞樓梯響的「佔領中環」,香港人大概都抱著「聽落好似好戇尻」的心態去對待,然而直到「928」一役,「佔中」正式開始到發展成世界關注,史無前例的香港人爭取民主的「雨傘運動」,不同階層、年齡、背景的香港人,守望相助,懷著同一顆心,「諗深一層,其實好有型」。

勿忘初衷,套用最近大熱廣告的一句話:「明知會輸,我哋都一定要贏」,香港人,互勉之,「Two thumbs up係俾自己」,我們都是英雄。

2014年10月4日 星期六

《黑》

《黑》

黑與所謂的「白」
我分不清

黑色的媒體
黑色的社團
黑色的政府

黑色的催淚彈
黑色的胡椒噴霧
黑色的政治機器

黑色的暴力
黑色的麻木
黑色的荒謬

黑色的冷眼旁觀
黑色的指鹿為馬
黑色的出賣人性

無價的良心在
看顧我城
一代人在
黑色籠罩中
尋找光明

寫於2014年10月4日黑色的凌晨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荒謬的《紅van》

(警告:內含劇透)

近期熱話,改篇自Mr. Pizza的高登同名小說《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下簡稱《紅van》),甫從宣佈改拍成電影時已經引起一輪熱話,熱潮自此一直燃燒至電影發出預告片,再到參與柏林影展及作為香港電影節的開幕電影,相較同期其他電影可謂已盡收先天之利。

趁著熱潮,在未看原著小說,只聽友人大略講述原著整個故事後,我已急不及待先看了電影。固然,正如一眾普遍評論,我認為《紅van》的確有著情節鬆散的問題,以致觀眾很容易看得一頭霧水,而且情節抽離、荒謬,又脫離了普遍觀眾預期想看到的懸疑驚慄,普遍反應是劣評如潮。

雖然如此,我卻不覺得這架《紅van》是如此「死火」。《紅van》雖以懸疑作包裝,但只要入場一看,便知其明顯是一個寓言故事,當你調整到以看寓言故事的心態去觀賞時,你便發覺這部陳果闊別香港影壇近十年後的回歸作實是頗有意思的。

《紅van》在其宣傳句語中已打正旗號寫出「還我香港」,電影要表達的思想不言而喻。當主角們坐上由旺角前往大埔的紅van穿過獅子山隧道一刻,他們所認識的香港已經不存在,有如現實中香港回歸後,我們認識的香港正被逐步蠶蝕:新移民來港、自由行政佔各區、樓價物價飆升、大財團取替小商戶、自由收窄、白色恐怖籠罩,我們的香港也正在消失。如果你說《紅van》中盲輝(李璨琛飾)斬極唔死,抑或飛機昱(袁浩楊飾)姦屍荒謬,我倒認為現實中的香港更為荒謬。

以荒謬作前題,能解釋對白生硬兼強行拉上社會話題的弊端。戲中角色對白是過份牽扯社會話題,以致角色與角色之間的互動彷彿是「九唔搭八」,對白不似「人話」。在面對危機時,眾人仍然不忘討論民生議題,難得收到外界通訊的游梓池(黃又南飾)說出他所知的大概現況,眾人似乎更關心普選以及誰是特首的問題,Pat(卓韻芝飾)經歷喪夫之痛卻又拉扯到樓價過高的現象。不過,以故事如此抽離及作為一個打正旗號「畫公仔畫出腸」的香港寓言背景之下,強拉社會話題的對白我是能夠接受的。而且,此類對白在如此人心惶惶的社會下,確是能打中很多人積壓的怨氣,而電影再代我們把這種怨憤宣洩出來而已。

導演陳果在《紅van》中將荒謬發揮到極致,戲中不乏殘忍或意識大膽的場面,例如飛機昱姦屍、眾人以小刀處決飛機昱等。均屬是慘不忍睹的畫面,可導演卻將此類畫面包裝成荒謬的黑色幽默,以發叔(任達華飾)及小巴司機(林雪飾)的市井抵死對白及誇張的演繹,淡化了畫面的殘酷。眾人處決飛機昱一幕節奏緩慢,各人逐個拿起小刀一刀一刀刺進一個入世未深的青年身上,回想起來無疑令人毛骨悚然。再深一層是,眾人私下審判一個青年,完全無視法治,口說一人一票看似民主,可眾人卻是逼於形勢不得不盲目附和,是多數人的暴政,主角游梓池曾經力陳己見,反對私下處決飛機昱,可惜在荒謬的人云亦云之下,他最後選擇了沉默,成為共犯。眾人的盲目冷血,比起畫面上的血腥更令人心寒。發叔及小巴司機的一唱一和滑稽對答,可以為這一幕灰暗的環境帶來一些苦中作樂的中和作用。

一幕幕的殘酷畫面,彷似是導演對這個香港的絕望。不過,我們仍能從這股絕望的氛圍之下找到希望。眾人處決了飛機昱成為共犯,後來又趕白膠漿(陳健朗飾)落車準備讓他自生自滅,彷彿是人性的幻滅。但在雨中,他們竟尋回了猶如不死身的盲輝,讓他上車,再接回白膠漿,一起踏上未知的茫茫前路,經歷過患難(被裝甲車及面具人追擊),他們似乎是尋回了人性之中的一點光輝,也或許是一種對自己所犯下的罪孽的一種自我救贖。

電影最後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天忽然下起紅色的雨,紅雨與紅van,赤化的意象顯而易見,眾人在紅van中望著窗外逐漸遠離的大埔,「For here, Am I sitting in a tin can」,對於大埔的回憶往事立即湧上各人腦海。這一幕猶如香港回歸一刻,電影畫面最後一幕,看著紅van逐漸遠去,正如香港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同樣在大雨中乘船歸去。


那麼,電影的結局是怎樣呢?導演早已明言會有下一集,紅van未知的將來由導演繼續編寫延續。那麼,我們香港的未來,是希望?是絕望?你和我現在都正在執導編寫當中。

2014年1月19日 星期日

《救火英雄》-從災難中看到希望

也許是一個巧合?多年未有以消防員為題材的港產片(或許是港產合拍片?合拍港產片?我倒也分不清了)竟然在相隔僅僅三個月中上映了兩部。我倒為《逃出生天》在這個巧合上感到汗顏,畢竟在我而言,《救火英雄》實在比《逃》一片出色得多。

《救》與一般消防災難片不同之處,在於其電影開端已指出的消防員最大的敵人其實是煙而非火。雖然片名為《救火英雄》,卻是一個關於對抗煙的故事。所謂的煙不只是生理的能瞬間使人窒息而亡,更是每人心中一股揮之不走,擾人心智令人迷失自我的煙團。或許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時候,也迷失了自我,也或許是根本從來未找到自我。正如以往郭子健的電影一樣,《救》也是尋找/找回自我的一個故事。

片中最出色的是有關人物的刻劃,每個角色都背負著某些事。安志杰飾演的葉志輝貪戀權力職銜而迷失,丟棄了消防員本有的天職。余文樂飾演的游邦潮一派崇尚自由性格,早已看破所謂的權力,一心只為兒子,不惜公器私用,是一個沒有紀律的消防員,同時又陷入對於好兄弟謝霆鋒飾演的何永森信任的掙扎。何永森Sam Sir作為電影中的主角,則是最為迷失的一個,對於一次的失誤,失去了進入火場的信心,而當他能再次進入火場,觀眾正以為他能克服心魔之際,其實他從那一次背叛好友之後早已迷失了自己,他並不清楚自己是真正的貪戀權力,抑或仍存在消防員救人救火的一份熱血精神。胡軍飾演的海洋的兒子在一次火災中死去,每次進入火場便彷彿看到幻覺,一句對白令人印象深刻:「在濃煙中,你想像甚麼就見到甚麼。」

故事中充滿了各式各樣不同的矛盾。打從開始權力與兄弟信任的掙扎,到作為消防員應該紀律為先抑或當機立斷救人為緊,以至戲中不經意滲露出種種中港矛盾的議題:內地移民體格強頑的超齡新丁與本地一代「梯王」的對立以至識英雄重英雄、發電廠決策人與內地老闆和內地下屬的一層壓一層、再到內地出動救援隊的一句有意無意的對白,都似在暗示中港合拍片的矛盾,面對內地財雄勢大的投資,合拍片無疑能令香港電影得以在技術層面上進步,但如何在合拍之中保留香港特色以及巧妙避過內地的審查和限制,倒是現今香港導演費煞思量的一個問題。

一些細節的小趣味也是不容忽視的。甫從開場成龍客串的一幕消防員宣傳片,電影氣氛忽然一轉變成解救末日災難的特攝片,我想不少人也抹了一額冷汗,以為自己進錯了戲院。另外,電影再次出現了郭子健代表性的紙飛機,盡顯導演充滿童真的一面。而任達華飾演的李培道的一支煙伏線,也令人拍案叫絕。
當然,我最喜愛的是郭子健延續了他作品中的一貫熱血和正面精神。主角Sam Sir最終也能找回自己,「消防員是救人不是救火」,他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去救自己的好友和他的兒子以及幾個小朋友。當然,不少人會質疑這樣的結局不合理,但是以戲劇而言,最後的犧牲畫面中,他與亦師亦友的任達華飾演的李培道、心裡的陰影葉志輝和他自己點燃香煙的畫面實在是有型和浪漫得很。一場爆炸犧牲過後,雨過天清,游邦潮連同兒子最終從火場逃出,Sam Sir的犧牲並沒有白費。

而真正的正面意識並不如《逃》一片般主角古天樂和劉青雲刀槍不入、大難不死最終率領一眾生環者逃出生天般英雄主義。而是在於即使人性存在著醜惡陰暗面,正面的人性仍然會在適時出現,只要回想電影中葉志輝雖然與Sam Sir作為競爭對手兼且多翻耍小手段阻礙他的仕途,但面對生死危機,在隨時倒塌的樓上仍然會叫Sam Sir不要接近,以免一起掉了性命。發電廠決策人即使平常欺壓下屬唯我獨尊,貪生怕死的他最後依然拼了命折返尋回自己的鑰匙卡,花盡了最後一口氣將卡傳遞出去,使其他人避過一劫,自己卻因吸入濃煙而送了命。而到最後主角Sam Sir雖然迷失過,為權位出賣兄弟,但最終也覺悟前非,捨己救人。而戲中最畫龍點睛的是於結尾輕輕一句,說明香港人即使面對重大災難也是維持秩序,並沒有混亂發生,我倒也非常相信香港人的香港精神,面對危難,有如我們以往在面對SARS一樣,醫護人員仍然緊守崗位,而市民亦並沒出現大規模恐慌一樣。


或許在充滿怨氣和衝突的年代,我們需要這樣有點老套的正面信息,我們需要找回自己的香港精神。只要有愛,人性還是本善,世界仍然充滿希望。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剪髮恐懼症》


 這樣說我似乎是個怪人,但我真的討厭甚至是有點害怕要去剪頭髮。

仗著讀大學男生不會再受頭髮管制,喜好搖滾樂的我也故作有型的留起了長髮,有段日子更是長髮過肩,是在男廁背著人時會把剛開門進來的男士嚇一跳的那種長髮。除了是為自己添一點搖滾氣息外,我想我留長髮的原因大概也是為逃避上理髮店有關。

剪髮的「前奏」洗頭已叫我不好受,我知道不少人很享受被人洗頭和按摩的快感,可我卻真的不願被人洗髮,感覺怪怪的,就像是自己的頭被人控制,總會有點不安心吧!而且自己的一身賤骨頭,躺在那些豪華的洗頭椅上不知怎的怎樣轉姿勢也總不舒適。

當然,即使留長頭髮也不免需要修剪一下,更何況後來發現女生的一頭長髮也不一定值得羨慕,畢竟打理長髮並不是一件易事,於是現在又回復了一般男生的長度。那麼剪髮的頻密度又增加了,真正的硬著頭皮捱過了「頭盤」洗頭,「主菜」還在等著你呢!其實剪髮的環節並沒有甚麼生理上的不適,那我為甚麼要如此怕剪髮呢?這恐怕與我怕陌生和慢熱的性格有關。遇上較為多口的髮型師,他們總會喋喋不休的找你談話,而禮貌上我也盡力回應,於是剪髮過程的數十分鐘便要吃力的和不熟悉的人找話談,對於我來說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那麼你便會說找個相熟的髮型師不就可以嗎?我倒渴望自己真正相熟的好友中有當髮型師的。要知道即使一向光顧同一髮型師,但所謂的相熟也只是每隔一、兩個月見一次的剪髮聚會,我與他認識其實一點不深,無奈又不是第一次見面,所以一般的基本交流例如:職業、學歷、興趣等就用不著了。所以,我寧願每一次都換一家髮廊,至少讓我可以安心一旦要交流也有基本的應對。


如果有一家自助洗頭,而且店內都是沉默寡言的髮型師,相信倒能吸引像我這類的怪人光顧。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樂壇死在詞?》


近來李大文豪的一篇專欄文章鬧出不少爭議,香港樂壇已死的話題又再次炒熱起來。敝人大致觀看了網民的意見,果然如預料的不少妄自菲薄的人表示同意一起高呼樂壇已死。

那麼香港樂壇真的已經死掉?即使樂壇已死,依敝人愚見,致命死因大概都不在歌曲的詞,而在於自卑的香港受眾,正如所有的文化事業,從音樂到電影,從藝術到文字創作,香港人總會先入為主的將本地創作看輕一線,再一面說其他國家的怎樣怎樣。天生的自卑感已狠狠的刺穿現今樂壇的心臟。

可是,現今香港樂壇真的如斯不濟?我倒認為現今樂壇的音樂是更加多元創新,只是在商業上來說並不成功而已。八十九十年代正值香港樂壇普及流行的輝煌時代,可是距離現今已十多二十年,社會、文化已經歷幾翻變遷,有誰會在八十年代想到現時在家中電腦clickclick已經可以輕鬆聽盡世界各地的音樂?要直接比較起兩個時代並不公平。而且,永遠沉浸於八九十年的綺夢中也不見得能為現今樂壇帶來幫助。

八九十年代香港樂壇真的如此出色?當然膾炙人口的歌曲著實不少,更是影響著東南亞多個地區,可是當時的本地創作並不蓬勃,當年叱吒樂壇的譚詠麟,隨意舉出幾首他的首本名曲例如《小風波》、《忘不了您》、《愛情陷阱》等,均改篇自歐美日本歌曲。相較起現在,大部份廣東歌曲均出自本地創作人手中,在創作上來看,現今樂壇似乎還更為進步。而且相較於以往流行曲主導的年代,現今倒是有更多元化的發展,例如是曲風較為偏離主流的王苑之、盧凱彤,又近年從地下樂隊中逐漸冒出頭來的KolorSupper MomentChochukmo,以致是流行天王陳奕迅的樂風在近年也漸趨更多玩味和多元化。

然後我們重返回歌詞的問題,有些時候我倒也真疑惑歌詞是否真的是一個重要的執著點?現今風靡一時的歌曲,就是不斷揮霍的韓國電子舞曲,重重覆覆的旋律拍子,伴隨著十幾條美腿在台上舞動,或是幾個型男,或是一個肥胖大叔在翩翩起舞,一個普通香港人聽得明白的也只有幾句「oppa gangnam style」、「hey! sexy lad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sorry….」和「I want nobody nobody笨蕉」,可是仍然令不少人聽得陶醉,每逢有韓星來港更是出現不少Fans追捧偶像的瘋狂場面,這倒令我開始懷疑了原來香港人真的這麼介意歌詞嗎?

那麼我們本地歌曲的歌詞又是否如李大文豪所言是不識字的文盲所編造出來的作品?由八十年代填詞至今的林夕當然不用我嘮叨的介紹他的作品,他所寫出感動人心和詞句精緻的作品恐怕要數也數不完。而捲入這次事端的黃偉文也是著名的多產填詞人,寫下的精彩作品也是不能盡錄,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是他為陳奕迅寫的《陀飛輪》,開首的一句「過去十八歲沒帶表不過有時間」已直把時間帶來的唏噓深入刻劃出來。小克的作品在嬉笑惡搞中,卻時常在詞中透露世界大同的宏願。與樂隊Kolor合作無間的梁栢堅喜以時事入詞,菲律賓人質事件、唐梁二人特首選舉的互揭黑幕、內地水貨客來港搶購奶粉等等的事件,都可在Kolor的歌曲中找到,從梁栢堅的詞可以看到時代的脈搏。另一多產填詞人林若寧最為人熟悉的相信必定是替劇集《天與地》填寫的插曲《年少無知》,其歌詞的感染力使得現今大小的社運場合你都能聽見人群合唱起:「如果命運能選擇/十字街口你我踏出的每步更瀟灑」。如此看來,香港詞壇真的無人耶?香港詞壇真的充斥文盲乎?

我看李大文豪和不少仍然妄自菲薄的人必須從綺夢中醒來了,追上時代,學會欣賞現今的歌曲。如果李大文豪仍然是覺得現今的詞看不明白看不順眼的話,我想大概是閣下學問太高,已達最高境界,以致這種凡夫俗子的玩意兒已經完全看不盡眼內了。